追忆先师刘恢先
发布时间: 2023-06-07 点击数量:3251952年8月暑假刚结束,我接武汉大学校方通知前往北京到中科院报到。同时报到的有全国知名高校的青年学生共一百多人,都暂住文津街院部,随即分小组开始形势学习。
半个月后,一位脚上缠着绷带的中年学者前来会见我们这个学习小组的几个人,他就是清华大学土木系的刘恢先老师,刚刚在学校的扩建工程工地不慎摔伤了脚。他告诉我们,他已被“借调”到中科院筹建土建所。此所将设在哈尔滨,办公楼、宿舍等还全都没有,我们这几个青年学生正好是土建专业,将随同他到东北开始做基建。
刘老师很平易近人,他与我虽是初次见面,但我们交谈并不拘束。我听出他是九江地区口音,与我武汉口音相近。他高兴地告诉我,他1934年曾在武昌蛇山旁小住,备考留美。住处不远就是临江的黄鹤楼,他常去那里散步,楼前的著名对联他清楚记得: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浪涛洗尽古今愁。
形势学习结束,刘老师和我们几个青年学生都来到沈阳,借金属所的办公室开始做土建设计。刘老师总负责,下设建筑、结构、水暖、电气四个组。我所办公大楼建筑外型设计得很美,至今成为哈市一景点。须知刘老师曾携办公大楼建筑设计草图,风尘仆仆于哈京道上,三访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位建筑学大师,征求修改意见,他们三人都倾注许多心血。
刘老师本是桥梁结构工程师,设计计算时常用“吨”、“米”等大的单位,这时参与房屋结构设计计算,改用“公斤”、“厘米”等小的单位,起初他觉得很不习惯,过了一些时才适应了。他对结构组立下规矩:计算书上设计人必须签名,校核人也必须签名,这是对结构安全负责。刘老师本人的设计计算书不能例外,他也要签名,而且一定要别人校核。他教导我们不要畏缩,他要指定这个或者那个年轻人为他校核,并签名负责。晚辈学生校核长辈老师的计算书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刘老师思路开阔,极力主张要带着创新思想做设计。他很注意引用外国先进经验,金木车间设计参考了美国的壳顶计算方法,40米高的烟囱设计参考了前苏联的技术文献。
1954年我所正式建立。为了在科研中向前苏联学习,刘老师和我们一批年轻人一道组班突击学习俄文。我们是“全日制”学员,刘老师因所里大事摆脱不开,他是“半日制”学员。成绩考核认真且严格,学习班结束时刘老师这个“半日制”学员名列前茅。学习班每日上、下午都有文体活动,刘老师与年轻人打成一片,足球场上他大约充当“前卫”,抢截积极,传球认真。
建所头一二年,刘老师抓紧时机培训科技人员。1955—1956年间,国家开始下达抗震研究任务,随后此任务逐年加重。刘老师一面派遣人员到地球物理所学习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收集抗震研究信息,他一面博览国内外抗震文献,撰写重要的评论,为所内、外抗震工作者指引科研方向。
接着,刘老师着手组建抗震研究室。一部分人员参与国内历史地震灾害调查,一部分人员研制强震观测仪器和模拟振动的测试仪器,他本人亲率一部分人员研究结构抗震有关问题。稍后,他邀请胡聿贤老师加入抗震室,主要研究地震动,也研究结构抗震的新问题。他还引导土力学室和材料组转向抗震研究。刘老师常把抗震研究看作是一盘棋,看来他在“开局”阶段的布局着法稳健,十分成功。
多年前抗震研究就已进入“中盘”阶段,刘老师不失时机下出了随机振动这步棋,随后又下出波动这步似为闲棋而实为佳着的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刘老师因年迈退居二线,但仍出谋献策,为后继的人支出一些好招儿。全所同志都清楚记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从病床上被抬到四楼礼堂,强支病体,用虚弱的声音对工力所今后的抗震研究方向做了最后一次指导性的讲话。
地震是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仍远不够深透。抗震研究这盘棋的“收官”阶段的到来还是长远的事。刘恢先老师离我们而去已十年有余,抗震学科领域中又出现了多个艰深的新问题。我们后继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抗震工作者,必须持续奋力在“中盘”阶段搏杀,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以慰先师刘恢先教授。
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冒昧改录刘老师生前留下的自勉诗:
踏出校门五十余年,
目尽沧桑喜迎新天。
自惭形秽愧对岁月,
怎当今朝薄誉在前?
后之视今犹同视昔,
敢言中华必定着先。
老牛应识夕阳匆短,
莫负光阴居安思闲!
愿借这已不成诗的一堆文字与同龄同业者共勉。
2004年8月
作者系工力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