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科研工作

我所分析了缅甸7.9级大震远场记录对超高层建筑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5-04-03 点击数量:116

我所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曲哲课题组分析了成都金融城大厦、重庆国际金融中心、武汉金银湖大厦和三亚中交海南基地4栋超高层建筑在缅甸7.9级地震中的反应,总结共性问题,借此管窥高柔建筑在远场大震作用下的反应特性。

1743642150648344.png


4栋超高层建筑的基本信息

长持时特性明显。此次地震中,4栋建筑的强震监测台阵记录的地震动具有典型的远场长持时的特点。以5%-95%能量持时为例,持时最短的重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下2层x方向持时为278s,距离震中2067公里的武汉金银湖大厦顶层x方向持时达到了795秒,远大于一般地震地面记录的持续时间。

1743642181440208.png

典型项目的地震动时程和持时

加速度放大效应显著。根据台阵实际的观测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结构从底层(或附近楼层)到顶层有明显的放大效应,放大倍数达6.2至17.9,远超过各国规范中给出的放大倍数(例如,我国规范给出的放大倍数为2),值得关注。

1743642214312932.png

建筑的楼面峰值加速度分布图

塔冠变形明显。作为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最为典型的工程需求参数层间位移角,4栋超高层建筑在塔冠处出现了较大的变形。塔冠往往刚度较小,容易发生更加显著的变形,同时也往往安装有造型多样的幕墙等非结构构件。这些非结构构件一旦发生破坏容易形成高空坠物,其安全风险也值得重视。

1743642258997259.png

建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布图

我所一直关注和从事建筑震后安全评估工作,通过基于监测数据的震后快速评估为政府行业部门、业主和使用人员提供快速服务。这些宝贵的监测数据后期也可用于科学研究和指导抗震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本次远场地震记录为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后续我所将持续关注和深挖其中的科学问题。同时建议重视远场地震长持时效应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加强顶部结构设计,特别关注非结构构件安全性;结合我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的中国地震局基于轻量化结构监测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感知项目,持续完善监测系统,提高震后自动快速评估能力,将地震科技为广大民众所服务。





<

上一篇

我所布设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观测系统获取大量缅甸7.9级地震记录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