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建起抗震房 铺就幸福路——新疆安居工程建设一线观察
发布时间: 2024-09-19 点击数量:2123科技日报记者 沈唯
“地震发生时我们特别害怕,马上就跑了出来。地震过后,我们回去检查房屋受损情况,发现房子没有倒塌,裂缝也没有。”回忆起今年初当地发生的7.1级大地震,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尤喀克亚曼苏村村民莫拉麦提·阿吾提对记者说。
2004年,新疆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居民住房抗震问题。20年来,抗震安居房经受住了上百次地震的考验,使得当地在历次地震中的伤亡人数大大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近日,在由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精河县,切身感受到新疆安居工程给当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因地制宜满足居住需求
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房屋整齐排列在宽阔的街道两侧,墙壁上还装点着极具民族特色的精致花纹。在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博孜村“幸福新区”,“1·23”乌什7.1级地震中的41户受灾群众,住上了抗震安居房。听到这里的房屋都是采用现浇法施工建造,抗震性能更有保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二级研究员高孟潭连连点头。
作为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主编,高孟潭告诉记者,按照区划图给出的标准,新疆有81.4%的区域抗震设防烈度在7度以上,8度以上的区域占比达到31.5%。
尤其是在雪山附近,大地震发生概率较高。乌什县共有牧民1985户,每年约有六个月时间要住在山上放牧。考虑到山上建房材料成本高且不易施工,当地的牧民安居房主体全部使用了加密加厚的岩棉板,成本低、保温好、安装方便。“这个做法值得推广。”高孟潭说。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农民对住房的需求和喜好也不一样。在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的定居兴牧点,牧民出入的人车道和牛羊走的牧道区分清晰,院落里养殖区、种植区和生活区有效分离。牧民住进安居房,放牧不受影响,生活区域也变得干净整洁。
“安居房除了要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一定也要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安居办副主任,自治区地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张勇说,只有让农民愿意住,才能发挥出安居房的实际作用。
科普到位提高安全意识
在张勇看来,比建起安居房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有防震减灾意识,认识到抗震设防对生命、生产、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安居工程实施中最大的难点。”张勇说。
为此,新疆各地积极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在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牧民巴特家的房门上,记者看到了上个月当地干部入户宣传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的记录。如何应对地震等灾害的自救知识一一附在后面,十分详细。
“这都是政府帮我们设计的房子,加了钢筋,能抗震的。”巴特指着自家的安居房说道。如今,住上安居房的农民大多都能理解房屋抗震的原理。
除了住房,许多公共场所的抗震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精河县第三中学,记者看到教学楼的柱基下方已经装上了隔震垫。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孙柏涛介绍,全国一直大力推广减隔震技术和装置应用。“县级的学校能够装上隔震垫,这很不容易,值得学习。”他说。
安居工程的实施,让防震安全理念在自治区深入人心。“现在农民盖房,都会自发采取抗震措施。”张勇说,“实施安居工程,使一代人的建房观念发生转变,这个转变远比盖几间房子意义重大。”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09/18/content_23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