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7 日
最新地震科普
地震科普

牢记唐山地震灾难提升公众应急避险能力
发布时间:2020/07/29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发生5.1级地震。这次地震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勾起了我们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沉痛回忆,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地震44周年,那次地震灾害场面的惨烈和教训让人们永远铭刻在心。过去的4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防震减灾事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改善,人民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但美好生活的前提是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进入夏季后我国南方洪涝灾害也露出它的狰狞。同时,中小地震也频繁发生,在唐山5.1级地震之前,贵州、云南连续发生两次4级左右的地震,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地震灾害始终是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于我们头顶。

  当翻开1976年唐山地震灾害那沉重的一页,最扎眼的4个字就是“伤亡惨重”,原因很多:大地震就发生在城市底下,我们称之为城市直下型地震;地震发生在人们熟睡的下半夜,很多人来不及做出反应就被埋压;但最根本的还是城市没有抗震设防,绝大部分建筑物未采取任何抗震措施,人员伤亡几乎全部是由建筑物的倒塌造成的。

  40多年过后,经历过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中国,特别是经历过改革开放和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包括唐山在内的以往地震灾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都根据不同的设防要求进行了抗震设防,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即使我国再发生一个类似唐山地震那样的大地震,发生单纯由建筑倒塌而造成惨重伤亡的情况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小。但是,如果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发生高烈度地震,可能还会发生伤亡,这些伤亡中的很大一部分,或许就是因为公众没有采取科学的应急避险措施而造成的。我国以前许多地震灾害中,尤其是许多“小震大灾”事件中,房屋受损轻微,但还是发生人员伤亡,究其原因,就是公众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应急避险能力不足,造成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伤亡。

  因此,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最主要、最牢固的一道防线,但其他防线也不可缺少,尤其构筑公众的应急避险这道防线非常重要。

  构筑公众的应急避险防线,首先要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要提高公众的地震应急避险能力,从思想意识上和具体措施上双管齐下。

  一、 意识决定能力

  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是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的前提条件。

  增强防震减灾意识,首先要掌握地震和地震灾害的客观规律,知道所在地区的地震环境,对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建筑抗震性能有所了解,在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所处环境的地震安全性,只有这样,遇到地震时才能胸有成竹、心中不慌,从容、科学地加以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而不是手足无措、只凭生物本能做出反应。

  应急避险能力,涵盖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认知能力就是意识的延伸和发展,它是一种因地制宜,根据环境和地点而采取相应措施,不拘泥一定之规的决策水平和能力。而行动能力就是地震时行动果断敏捷,在地震的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行动,不是因犹豫不决而失去最佳的避险时间。

  二、 了解地震灾害规律

  首先,公众应该了解,不管在多震地区还是少震地区,就某一个区域而言,都是大地震少,小地震多,震级相差越大,大小地震发生次数之比就越悬殊。这是让大家明白,对任何人而言,不期而遇的地震,从概率上讲,那种毁灭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绝大部分是有感地震,或者是一般破坏性地震。

  第二,公众必须知道,人感觉到的地震振动时间是很短暂的。就统计规律而言,5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及附近有感区域内,人们能感觉到的振动的时间大概就是5-6秒左右,6级地震大概是10几秒,7级地震的振动是30秒左右,因此感到地震后留给人们做出反应的时间很短,只有第一时间做出下意识的正确反应,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第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安全也是一样。就地震灾害而言,地震中人员是否遭受伤亡,是由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决定的,比如:地震烈度的大小、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地震时你所在的位置,所采取的应急避险方式,……。也就是说,只要发生地震,就存在着伤亡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大小是由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决定的。要采取何种应急避险来减少伤亡的风险,就是一个概率决策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通人也常常使用概率决策,比如,当我们碰到两难问题而又不得不做出决定时,我们就以“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来决策,这个“权”所依据的往往就是概率。地震时我们采取何种地震应急避险措施,就是一种对安全可能性大小的一种选择,正确的应急避险措施,就是采取安全概率较大的措施。因此,认为只要采取了正确措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百分百保证安全的想法是不科学的。

  第四,道理千万条,抗震设防是首条。“地震灾害中,杀人的是建筑,而不是地震”。地震安全性的根本在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上,如果房屋建筑一震就倒,一摇就垮,甚至发生粉碎性的垮塌、千层饼似的垮塌,那不管你是躲还是跑,是躲在桌下还是什么其他地方,受到伤害的概率都是相同的,而且都是大概率事件,能否活命只取决于某些偶然因素。

  三、 熟悉周边环境

  地震时,我们所处的环境对于我们的安全非常重要。那么,地震时环境中的安全和危险因素都有哪些呢?

  室内相对安全的地点

  室内,最佳安全点是坚固的家具下面,例如书桌或其他硬质桌子之下。桌子或矮墩厚实的家具旁边,小开间的房间,如卫生间和和厨房也是相对安全的地方,但卫生间和厨房相比较,卫生间更好,因为卫生间一般有水,万一被困时有利于生存。而厨房里有煤气,易产生危险。紧贴内部承重墙的地方也较安全。

  室内相对危险的地点

  地震时室内比较危险的区域有:窗户边,阳台上,楼梯间,悬挂物件下,玻璃隔断旁边、镜子、壁炉以及较高的未固定家具旁边,还有楼房的外墙处也比较危险。

  室外危险场所有哪些

  总的说来,地震时在室外比在室内安全。但室外有些地方地震时也是比较危险的,如所处位置附近的高耸悬挂物,譬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玻璃幕墙等;其他危险场所还有:高楼旁、狭窄街道内,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旁边等,还有危险品仓库、化工厂、储油储气设施、物料堆放处附近,以及墙壁旁边、高架桥附近等等。

  所以,即使在室外,地震时也要注意避开这些危险地方。

  四、 地震应急避险措施

  地震时在室内是躲还是跑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险较好的方法。

  我们前面讲过,人们遇到的地震是小地震的概率远大于大地震,即使发生破坏性地震,就目前我国城乡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言,建筑物粉碎性或千层饼似的垮塌的可能性很小,大地震时类似的垮塌建筑物也是少数,绝大多数情况是建筑物不倒,但有破坏或破坏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坠落的建筑构件以及装修附属物对人员构成最大的威胁,如果震时跑,人员没有任何保护,会处于掉落物体击砸的危险情境之中,而躲在庇护物下,安全性就大大提高。

  地震时,无论楼房高矮,跳楼非死即伤。因此千万不要跳楼。

  当然,以上假设是楼房的情况。如果地震时人在平房,如室外空旷安全,且人员离门口较近,在能够瞬时跑出室外的情况下,则应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否则,也应以躲为主。

  地震时在室内躲在哪儿比较好

  既然在室内躲避比逃跑安全,那躲在哪儿更安全呢?有了前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躲桌下比躲其他地方的安全概率要高。因为,桌子可以给人提供一种比较严实的庇护,即桌面可以抵挡地震时掉落的坠落物,而这种坠落物砸到人则是很致命的,而桌面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保护。我们不指望一张桌子撑起整座大厦,但是,它可以避免不起眼的物体在地震时变成杀人利器。同时,地震时大的晃动可能产生室内家具来回移动和碰撞,而躲在桌下,可以避免被夹挤和碰撞。

  至于桌下如何躲避,现在有种流行的说法叫“蹲伏、掩护、手抓牢”,这句话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同样也适应我国的情况。“蹲伏”就是躲在桌下,“掩护”是以桌面为庇护物,“手抓牢”就是以单手或双手抓紧桌腿,防止剧烈振动时桌子移位而使身体又重新暴露于桌面以外受到坠落物或碰撞物的伤害。

  当然如不能躲到桌下,桌旁、较墩实的家具旁也可以躲,它们虽不能遮挡小块坠落物,但可以阻碍和减缓大块坠落物的力度,或在某种条件下还能形成一定的庇护空间。另外,小开间屋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供保护,如选择卫生间、储藏间、厨房等开间小而不易倒塌的空间避险,两相比较,卫生间比厨房更好,因为厨房有煤气管道,地震时容易引发煤气泄漏甚至火灾。在卫生间躲避时注意防止被破碎的玻璃、镜子扎伤。也可以躲在内墙墙根。如躲避处上方无庇护物时,用手臂护住脑袋和脖颈,注意躲开外墙、窗户、悬挂物、镜子、高大家具的正面、装有玻璃和重家什的吊柜等。

  保护头部

  头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如果有坠落物直接击砸到头部,会给人的生命安全带来致命的危险,因此保护头部是保证生命安全的最重要措施。地震避险时,如无法躲入桌下,则可用枕头、坐垫、书包、甚至脸盆等顺手可得的物品来保护头部,如果实在没有其他顺手的物品可用,那就用双手护住头部进行保护和躲避。

  在室外应如何避险

  人们在室外应选择空旷地带避险。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高架桥下等高大或易倒塌的构筑物等处停留。尽量远离加油站、煤气储气罐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场所。疏散转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身体重要部位,例如用枕头、面盆、书包或者用双手保护住自己的头部,以免被坠落物砸伤。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坐下,不要乱跑,不要随意返回室内,要避开人多的地方。

  在学校应如何避险

  地震时如正在上课,学生们可以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并抓牢桌腿,或抱头、闭眼、躲在课桌边或讲台旁,决不可乱跑涌向出口或跳楼,教师也要在合适位置躲避。地震停止后要在教师指挥下或按平时演练的要求迅速有秩序地撤离教学楼,在操场或室外时,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可蹲坐地上,注意保护头部。

  应该强调的是,不管在教学楼的哪一层,不管遇到多大烈度的地震,在地震时跑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是遇到高烈度地震,跑,会让师生冒着更大的受伤害的风险,如果遇到的是低烈度地震,跑就没有任何意义。汶川地震后,经过实施“校安工程”,我国中小学校的建筑物应该是高于一般建筑物的设防水平的。我们要防止的不是“房倒屋塌”的风险,而是防止不该发生的伤亡“风险”,如被坠落物击砸,拥挤踩踏,跳楼等。

  在野外如何避险

  当地震时正在山区,有可能遭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若山体为比较破碎的岩石组成,有可能产生山崩和滚石,躲避时要沿着与岩石滚动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若山体为沙土,则易发生滑坡,此时应尽量躲开山体陡峭或沟谷之处,向地势平缓处转移。

  开车时如何应急避险

  驾车时不太容易感觉到地震,但如果驾驶车辆正常行驰时突然感觉车辆发飘,方向盘不灵,有可能是遇到地震了,此时应立即打开示宽灯,以警告其他车辆,同时尽快靠路边停车,拉上手刹。注意躲开高速路通道口,桥梁,电线,广告牌和其他危险处,等地震过后再下车,但如果有电线耷落在车上,不要着急下车,震后请专业人员挪开电线后再下车。

  在海边怎样避险

  在海洋或海岸附近发生的地震有可能引起海啸,因此,当感觉到地震时,当发现不符合正常潮水涨落规律、海水突然退潮或涨潮时,当发现远处的海水形成墙一般的涌浪朝海岸方向运动时,当发现海水发生不明原因的浑浊现象时,在海滨的人都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在水边如何避险

  如地震时在河边,赶紧向地势较高的安全地方转移,以防地震造成上游水库溃坝形成洪水。如在湖边或水库等大面积水泊附近,也要迅速转移、远离水边,因为地震或地震后的山崩滑坡有可能造成水体涌动形成大的涌浪而对水边的人造成威胁。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怎样避险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在行驶的公交车内怎样避险

  司机应及时选择安全地点停车。乘客要抓牢扶手或座椅靠背,以免摔倒或碰伤,尽量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体育场或影剧院内避险

  蹲伏在两排座椅中间,用手臂保护脑袋和脖颈。地震停止后再有序撤离,撤离时注意避开有可能掉落的物体。

  在地铁或隧道内如何避险

  唐山地震时,震中区就在开滦煤矿所在地,烈度达到Ⅸ度,但在井下工作的3万名矿工都安然无恙,只是与地面相联的供电、提升等设施遭到破坏,虽然井口建筑破坏严重,但深度在几十米至上千米的巷道均无塌陷,井下设备基本完好。汶川地震时,有游客在震区附近的溶洞里都没有感觉到地震,只是出了溶洞才知道发生地震了。这些现象说明,地下和岩洞的破坏要比地面破坏要轻,地震时地下、隧道等处相对要安全些。地震时,如果在地铁里可能会有停电、通讯中断等情况,这时不应慌乱,因为地铁车厢整体性非常好,地铁车厢内部的部件设施都非常牢固,车厢体或部件因震动损坏而伤人的可能性极低。但因地铁紧急制动或晃动摔伤人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如果停车后慌乱拥挤发生摔倒、踩踏而造成伤亡的可能性也较大。如列车还在运行,则站立的人尽量降低重心,抓紧扶手或座椅,待地铁停稳后,再在地铁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引导下有序撤离,切忌慌乱和互相拥挤推搡。如果在站内等车,要注意避开广告牌等悬挂物,避开轨道附近,尽量靠近结实的立柱,蹲伏,保护头部。

  高楼震后如何撤离

  地震过后,如需要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坐电梯。如果遭遇电力中断,应用手电筒等照明,如果没有灯光照明,可顺摸着楼梯靠墙的一侧下行,因为楼梯的扶手一侧有可能在地震中损坏,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沿楼梯扶手一侧行走容易发生意外。

  如何疏散避难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疏散转移时要听从救援指挥人员的指挥。千万注意,避难时要徒步,不要开车,携带物品要在最少限度,因为,地震可能造成道路破坏,或者大家都开车造成交通拥堵,结果非但自己不能到达避难地点,也给社会抗震救灾工作造成困难。

  疫情期间如何应急避险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地震应急避险的措施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疫情期间,在做好地震应急避险的同时,还要做好防疫措施。如在家庭应急物品的准备上,我们就应该增加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最好使用能多次使用的口罩,以减少携带量,还应该增加免洗消毒液、酒精湿巾等消毒用品。疏散和避难时一直保持佩戴口罩,尽量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扎堆聊天。搬运东西时佩戴手套,使用过的口罩和手套应按疫情防控要求妥善处置。随时保持个人卫生,勤清洁消毒双手,吃东西和喝水尽量远离人群,如果应急避难场所人群拥挤,就尽量选择附近的空旷地段避难,如果政府公告后续没有更大的地震,就尽快返回居所。

  唐山地震已经过去44年了,我们每年举办各种活动纪念这次大地震,目的就是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灾害损失,让唐山地震灾害、汶川地震灾害的悲剧不再在重演。



来源:中国地震局网站https://www.cea.gov.cn/cea/xwzx/zyzt/5544884/5545537/5545570/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