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内容
媒体播报

科技日报:初心如磐担使命 防震减灾守平安—写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成立7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 2024-08-21 点击数量:779

131e9499-9eda-448d-9f2b-bf93a6019f5e.jpg

◎本报记者 朱 虹 李丽云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工力所’)研究方向的变革,永远锚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8月20日,在地震工程与智慧减灾研讨会暨第四届韧性城乡与防灾减灾论坛上,工力所党委书记、所长李山有如是表示。

这一天恰逢工力所建所70周年。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地震工程为主攻方向的研究机构,该所奠定了我国地震工程研究基石,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守护人民安全。

日前,由工力所牵头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在国内应用线路长度超过1500公里,并出口应用于印尼雅万高铁。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是李山有从业数十年中,投入时间最长的项目。“14年来,我坚持做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一件事,因为它承载着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使命。”他表示,加强地震预警工作,建设我国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站网,实现地震预警紧急地震信息产出,是我国地震系统当前的主要方向。

自2010年中国地震局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立项工作以来,工力所科研人员便投入其中,该工程已于今年7月完成验收。其中,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秒到几十秒内迅速发出预警信号,为公众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同时也为高铁等重大工程提供了紧急处置时间窗口,从而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我们老所长刘恢先院士曾说,‘地震对于建筑物是实际的考验,是不可多得的足尺实验’。”李山有说,几十年来,工力所闻震而动,逆向而行,参与了1960年以来几乎所有国内破坏性地震的震害调查与损失评估,牵头承担了汶川、芦山、玉树、九寨沟等破坏性地震的烈度评定与工程震害科学考察任务。

“我们已经完成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图。”论坛上,工力所研究员孙柏涛与专家们分享道。这个由工力所牵头的我国首次全面性系统化“地震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区划”项目,是韧性城乡科学计划的重要一环。

让城市像弹簧一样,在灾害面前能够迅速恢复,这是韧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工力所人最大的心愿。

2018年,工力所发起成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在谢礼立院士的带领下,众多专家倡议形成《韧性城乡科学计划北京宣言》,并牵头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韧性城乡”科学计划,掀起了“抗震韧性”的研究热潮。

孙柏涛历经十年研发的国内首个HAZ—China(灾害—中国)智慧云服务平台已免费为政府、行业人员以及公众提供防震减灾服务。这个系统能预测和评估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也是城市和区域抗震理念的延伸。有了它,如何改造那些不符合抗震规范的建筑,就有了科学依据。

孙柏涛表示,近年来,工力所在城市规划、建筑抗震、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诸多科研成果在全国多个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城市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显著提升了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和韧性水平。

“70年栉风沐雨。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李山有表示。

(科技日报哈尔滨8月20日电)



https://app.kjrb.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47787.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

上一篇

极目新闻:江汉大学荣誉教授谢礼立院士应邀在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做学术报告

>

下一篇

黑龙江日报:第七届恢先地震工程青年学者国际论坛在哈举办